今年以来,天然气研究院紧紧锚定“双碳”目标,将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作为关键支撑,在“核心技术研发”“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场景落地”三个维度齐发力,推动 CCUS 业务不断取得新突破,全力助力公司打造独具特色的“天然气 + CCUS”绿色能源西南模式,在绿色发展的赛道上加速奔跑。
引育尖端人才,核心技术研发效能实现质的跃升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驱动力。天然气研究院深谙此道,积极搭建人才成长与交流的广阔平台。一方面,鼓励科研人员踊跃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参与标准编制、专利撰写等业务能力提升培训,拓宽国际视野,紧跟行业前沿动态,提升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加强与四川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等知名高校的深度合作,开展技术交流活动,设立联合科研项目,推行“双导师制”,实现高校理论优势与企业实践经验的有机结合。同时,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构建起“顶尖人才引领 - 青年骨干支撑 - 全员创新协同”的良性人才生态,为技术攻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在强大的人才团队支撑下,近两年研究院在碳捕集技术领域成果丰硕。申报发明专利 4 项,承担集团公司项目 2 项,成功研发出适用于低浓度烟气、中低浓度尾气的化学胺法碳捕集溶剂。该溶剂在稳定性和脱碳效能方面均有显著提升,关键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形成了自主专利技术工艺包,为 CCUS 业务的核心技术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
攻关全链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实现显著跃升
天然气研究院充分发挥自身在脱硫脱碳、腐蚀控制等化学化工技术领域的深厚底蕴,以科研项目为载体,从碳捕集、碳输送、碳利用、碳封存的全流程入手,全面推动 CCUS 技术进步。研究院承担了集团公司、公司等各级科研项目研究工作,组织科研人员日夜奋战,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
经过连续五年的不懈探索与研发,研究院成功攻关形成《低浓度二氧化碳低成本高效捕集技术》成果 V1.0。这一成果实现了科技创新从 0 到 1 的开创性跨越,标志着研究院在 CCUS 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方面迈出了坚实而有力的一步,为后续的技术推广与应用提供了重要支撑。
验证万吨级场景,不同场景应用能力实现大幅提升
为了让技术成果更快更好地落地生根,天然气研究院构建了“实验室 - 中试 - 工业级”三级验证体系,确保技术成果在不同规模和场景下都能得到有效验证和应用。
首代脱碳溶剂在青海油田、大庆石化烟气领域完成了长周期工业试验验证。在严苛的工业环境下,该溶剂展现出了优异的有效性和适配性,性能表现超出预期,为大规模推广应用提供了可靠依据。同时,为支撑卧龙河碳酸盐岩气藏 CCUS - EGR 先导试验的实施,填补天然气净化厂尾气碳捕集技术空白,研究院全过程参与引进分厂万吨级碳捕集装置设计,精心指导公司首套采用自主技术的化学胺脱碳装置顺利建成及投运。这一系列举措助力公司在净化厂硫磺回收尾气碳捕集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进一步拓展了 CCUS 技术的应用场景。
展望未来,三大战略引领绿色发展新征程
站在新的起点上,天然气研究院已明确下一步发展方向,将持续实施“技术迭代”“产业协同”“生态构建”三大战略。以脱碳溶剂研发为重要支点,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 CCUS 技术整体突破。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低碳示范区。同时,积极构建绿色创新生态,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 CCUS 技术研发与应用,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在实现“双碳”目标的征程中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