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矿业发展的浪潮中,降本增效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掘进二工区积极响应时代号召,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以创新为笔、精细为墨,在降本增效的画卷上绘就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篇章,成功用“紧日子”过出了“好日子”,为工区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
技术革新:破局之钥,激发创新活力
技术创新是掘进二工区降本增效的核心驱动力。面对井下掘进作业中电缆随综掘机移动易磨损、漏电这一棘手难题,工区技术骨干们挺身而出,主动请缨成立攻关小组。他们如同无畏的勇士,扎根井下工作面,与艰苦的环境为伴,与复杂的技术难题较量。反复观察电缆的移动轨迹,精确测量磨损部位的数据,深入研讨解决方案。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努力,终于成功攻克难关,不仅有效消除了安全隐患,让井下作业环境更加安全可靠,还大大降低了电缆更换频率,节约了大量的材料成本,为企业节省了真金白银。
在快速掘进工作面自移机尾装置的优化设计上,工区同样展现出了卓越的创新智慧。从安全与经济的双重角度出发,大胆进行创新实践。将皮带过桥、压风供水自救装置、工具箱、隔爆装置巧妙地集成于自移机尾,实现了跟机前移。这一创新举措犹如给掘进作业装上了“加速器”,不仅显著提升了工作安全性,让职工在作业过程中更加安心,还减少了人工搬运设备的工作量,极大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掘进效率,使掘进进度如同脱缰的野马般飞速前进。
设备管理:精耕细作,释放运行效益
设备是掘进生产的“心脏”,设备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成本与效率的高低。掘进二工区深知这一点,建立了完善的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对设备从选型、采购、使用、维护到报废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严格把控,如同一位技艺精湛的工匠,精心雕琢每一件作品。
在设备选型环节,工区充分考虑性价比与适用性,以节能高效、维护量小为标准,精心挑选每一台设备。这些设备如同训练有素的士兵,在掘进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提高了节能效益,减少了能源消耗,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还大大降低了设备故障率,减少了因设备故障导致的停工损失。
在日常维护中,工区推行预防性维护策略,利用智能化监测系统实时掌握设备运行状态,如同给设备安装了“千里眼”和“顺风耳”,能够提前发现潜在故障隐患,及时安排维修。同时,加强设备操作人员培训,规范操作流程,杜绝因操作不当导致的设备损坏。通过这些措施,设备的使用寿命明显延长,维修费用大幅降低,为工区节省了大量的成本支出。
材料管控:精打细算,挖掘资源价值
材料成本在掘进生产中占据着较大比重,掘进二工区在材料管控上可谓是精打细算、锱铢必较。建立了详细的材料领用台账,对每一笔材料的使用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做到“账物相符、去向清晰”,如同一位严谨的会计,对每一笔账目都了如指掌。
实行材料定额管理,根据掘进任务量和施工工艺,科学制定材料消耗定额,严格控制材料发放。对于超出定额的领用,必须经过严格审批,并深入分析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这一举措如同给材料使用戴上了一道“紧箍咒”,有效避免了材料的浪费。
同时,工区大力开展回收复用、修旧利废工作。设立专门的废旧物资回收点,对井下回撤的锚杆、锚索、托盘、电缆等物资进行分类回收、修复再利用。曾经被当作废品丢弃的废旧锚杆,经过维修人员的精心修复后,重新投入使用,焕发出新的生机;损坏的设备零部件,经过维修人员的巧手,再次“上岗”发挥作用,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的材料采购成本。
人员培养:凝心聚力,提升团队效能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掘进二工区注重人才培养,致力于提升团队整体素质。规范学习培训制度,通过“每日一题”“每周一事故案例”“每月一考”“岗位双述”考核等多样化的方式,不断提升职工的专业技能与安全意识。职工们如同海绵吸水一样,不断汲取知识的养分,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
在工资分配上,实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围绕进尺任务、工程质量、改革创新等进行考核打分,激励全员奋斗实干。职工们为了提高收入,主动提升工作效率,保证工程质量,积极参与创新创效活动。工区里形成了一种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大家你追我赶,共同为工区的发展贡献力量。
同时,工区还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关心职工生活。针对3016工作面出现低浓度硫化氢气体的情况,及时为职工增发防护用品,设置医疗箱,让职工感受到工区的关怀与温暖。职工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用实际行动回报工区的关爱。
在“过紧日子”思想的指引下,掘进二工区在技术创新、设备管理、材料管控、人员培养等方面多点发力、协同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还提升了团队的凝聚力与战斗力。展望未来,掘进二工区将继续秉持这一理念,不断探索创新,在降本增效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为公司的发展创造更多价值,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