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淮南平圩电厂四期项目现场,随着高压侧开关精准合闸,电流如血脉般涌入7号机组厂用电系统,标志着中国能建建筑集团承建的这一国家级能源工程关键节点——厂用电受电一次成功。从不停电条件下的HGIS系统扩建到千米级GIL管母的毫米级安装,从百余项技术参数的精密调试到多方协同的零误差操作,这场“电力交响曲”的完美演绎,彰显了中国能源建设者攻坚克难的硬核实力。
一、挑战:在“刀尖上起舞”的电力工程
淮南平圩电厂四期项目,堪称能源工程领域的“珠峰攀登”。此次受电涉及二期500千伏HGIS系统改建、7/8号启备变离相母线、7号机组500千伏GIL管母及10千伏厂用电A/B段等复杂系统,其技术难度堪称“史诗级”。
不停电扩建的“毫米级手术”:二期HGIS系统需在原有高压电网不停电条件下实施扩建,如同在运行的“心脏”旁架设新血管。项目团队通过三维建模、激光定位等技术,实现新老设备接口误差小于0.5毫米,确保电气连接“零闪络”。
千米级GIL管母的“高空芭蕾”:单相长度900余米的500千伏GIL管母,沿山体敷设落差达35米,安装精度需控制在±1毫米内。项目部采用“分段预制+智能监测”技术,攻克了高落差、长路径下的密封性与导电性难题。
多系统交叉的“神经网络”:受电涉及电气、热控、土建等12个专业,接口点多达236处。项目团队创新“网格化责任管理”,将每个接口责任到人,确保技术协调“零死角”。
二、攻坚:以“绣花功夫”织密安全防线
面对“高空、高压、高风险”的三重挑战,项目部以“精益求精、一次成优”为准则,构建起“全链条、全要素、全覆盖”的质量管控体系。
方案论证的“千锤百炼”:组织27次专题会议,联合建设、监理、设计等单位,对受电路径、负荷切换、保护定值等关键环节进行“沙盘推演”,优化方案13版,确保每一步操作“有章可循”。
设备复核的“显微镜式排查”:组织技术骨干对286台设备进行“地毯式”检查,重点排查接线逻辑、绝缘水平等16类风险点,建立“问题台账”,实施“销号管理”,累计整改隐患42项。
现场管控的“军事化执行”:受电当日,设置6道安全隔离屏障,实行“双人双锁”操作制,安排32名安全员全程监护,确保作业现场“零干扰、零误操作”。
三、协同:以“交响乐思维”奏响多方合鸣
厂用电受电的成功,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多方协同的典范。项目部以“大系统思维”整合资源,构建起“建设单位主导、监理单位监督、参建单位联动”的协作机制。
“指挥中枢”的高效运转:成立由项目经理挂帅的专项指挥部,下设技术、安全、后勤等6个小组,实行“日调度、日通报”制度,确保信息传递“零时差”。
“技术联盟”的智慧碰撞:联合设备厂家、科研院所组建“专家智库”,针对GIL管母安装、HGIS系统调试等难题开展技术攻关,形成专利3项、工法2项。
“后勤保障”的暖心服务:为一线工人配备防暑降温物资,设置24小时心理疏导室,开展“党员先锋岗”“青年突击队”活动,激发全员攻坚热情。
四、展望:以“标杆工程”赋能能源转型
此次厂用电受电的成功,为淮南平圩电厂四期项目后续分系统试运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前,项目部已实现1000千伏开关站GIS区域特高压受电、5/6号百万机组并网等里程碑节点,展现出强大的工程履约能力。
未来,项目部将继续秉持“顶真、严谨、快捷”的工作作风,围绕“锅炉水压试验、汽轮机扣盖、机组整套启动”等关键节点,科学部署、精准施策:
技术攻坚再升级:应用BIM+数字孪生技术,构建全生命周期智慧管理平台,实现工程进度、质量、安全的实时监控。
绿色施工再深化:采用低噪声设备、扬尘在线监测系统,打造“零污染”施工环境,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人才培养再发力:通过“导师带徒”“技能比武”等活动,培育一批新能源领域的高素质工匠,为能源工程建设注入新动能。
结语
从长江之畔到淮河之滨,从特高压输电到百万机组并网,中国能建建筑集团以“毫米级精度”铸就能源工程新标杆。淮南平圩电厂四期项目的每一次突破,都是中国能源建设者对“大国重器”的深情诠释,对“能源报国”的庄严承诺。未来,他们将继续以匠心筑梦、以创新破局,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贡献“能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