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煤炭开采的“地下战场”中,掘进作业如同开辟前线的先锋行动,其安全与效率关乎着整个矿井生产的命脉。掘进五工区在 4 - 2 煤回风大巷Ⅳ段掘进征程里,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地质条件与大型设备协同作业的双重考验。梭车轰鸣穿梭、破碎机强力运转,在这片充满挑战的作业空间,掘进五工区创新推出“一班一计”安全管理新举措,打破传统“一刀切”管理桎梏,以精准化、动态化之姿,为安全生产筑牢坚实根基。
一、精准把脉,量身定制安全“良方”
面对复杂掘进环境,掘进五工区没有选择按部就班,而是大胆革新,提出“一班一计”的创新理念。这一理念的核心,在于将安全管理细化到每个班组、每项具体作业,如同为不同病症的患者开出个性化药方,力求精准发力、药到病除。
每天班前会,是“一班一计”的“战略部署会”。班组长化身“指挥官”,组织全体成员对当班作业任务展开全方位“会诊”。地质条件是首要考量因素,是岩层坚硬还是松软破碎,是瓦斯涌出量正常还是存在异常风险,都要精准掌握;设备运行状况也不容忽视,梭车的动力系统、破碎机的破碎部件,是否“健康”运转,直接影响作业安全与效率;人员配置更是关键,新老员工搭配是否合理,技能互补能否实现,都需细致考量。通过这一系列分析,潜在风险点被一一揪出,如同在黑暗中点亮明灯,让安全隐患无所遁形。
在实际作业中,各班组根据“一班一计”各展身手。早班人员深知设备刚启动、状态良好的“黄金时段”,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对设备关键部件展开“地毯式”检查。从梭车的传动链条到破碎机的轴承磨损,从电气线路的连接情况到液压系统的压力参数,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确保设备以最佳状态投入“战斗”。生产班则聚焦现场作业环境,加强巡查力度,如同敏锐的“安全卫士”。在梭车运行区域,全断面警戒标识醒目伫立,经验丰富的班组长亲自带队,凭借精湛技艺与丰富经验,为作业安全保驾护航。
二、动态追踪,持续优化管理“引擎”
“一班一计”并非一成不变的“死规矩”,而是一个不断进化、持续优化的动态管理体系。为确保其有效实施,掘进五工区构建了严密的动态评估机制,如同为安全管理装上了“智能监测仪”,实时反馈、精准调整。
每天下班后,各班组如同完成一场“战役”的战士,围坐在一起进行“战后复盘”。对当天的“一班一计”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分析哪些措施行之有效,哪些环节存在漏洞。是风险识别不够准确,还是应对措施不够得力,都要深入剖析。工区管理人员也积极深入现场,化身“安全导师”,对各班组的安全管理工作进行细致检查与专业指导,收集来自一线的宝贵反馈意见。
每周,工区组织召开“安全管理经验交流会”,对各班组的安全管理方案进行集中评估。这是一场“智慧盛宴”,优秀的管理经验如璀璨星辰般闪耀,在全区范围内广泛推广。某班组提出的“设备点检三步法”,从外观检查、性能测试到隐患排查,环环相扣、严谨细致,有效提高了设备的可靠性,成为其他班组竞相学习的“法宝”。而对于执行效果不佳的方案,工区则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头脑风暴”,深入查找原因,共同探讨优化调整之策。通过这种动态评估与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一班一计”的安全管理效能不断提升,如同不断升级的“引擎”,为安全生产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成效斐然,安全与发展“双翼齐飞”
“一班一计”安全管理创新举措的推行,如同一场及时雨,为掘进五工区带来了显著的变化。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参与度实现了质的飞跃,从过去被动接受管理的“局外人”,转变为如今主动参与安全的“主人翁”。在作业现场,员工们主动排查安全隐患、积极提出安全建议,形成了人人关注安全、人人参与安全的良好氛围,如同一张紧密相连的安全防护网,将危险牢牢阻挡在外。
同时,“一班一计”也为工区生产效率的提升立下汗马功劳。精准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如同给设备上了“润滑油”,降低了设备故障率,减少了因设备故障导致的停工时间。作业流程更加顺畅高效,各环节衔接紧密、有条不紊,为工区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了坚实保障。掘进进尺稳步增长,生产效益显著提升,实现了安全与发展的“双翼齐飞”。
掘进五工区的“一班一计”安全管理创新实践,是一次安全管理与生产实际深度融合的成功探索。它以精准施策为“利剑”,斩断安全隐患;以动态管理为“羽翼”,助力安全管理不断升级。未来,掘进五工区将继续深化这一管理模式,不断探索创新,为安全生产注入更多活力,在煤炭开采的征程中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