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张家峁煤矿千米深的井下,运输皮带的轰鸣与矿灯的闪烁交织成机运工区的安全交响曲。这里有一支被誉为“安全卫士”的班组,他们以“责任田”为阵地,用日复一日的坚守与创新,织密矿井运输系统的安全防护网。从思想防线到现场管控,从技术创新到温情管理,这群矿工在平凡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安全答卷。一季度以来,班组累计排查隐患130余项,整改率达100%,连续安全生产突破1000天,成为矿区安全管理的标杆。
筑牢思想防线:让安全理念生根发芽
“大家看这张图,这是2024年某矿皮带断裂事故的现场还原,就是因为皮带卡子断裂引发了严重后果!”班前会上,群安员马健新指着投影幕布上的3D事故模拟画面,语气凝重。这是班组独创的“沉浸式安全课堂”,通过AI技术还原事故场景,让职工身临其境感受违规操作的致命代价。
班组将安全警示教育融入日常,每月开展“安全故事会”,职工轮流讲述亲身经历的安全隐患,形成《事故预想手册》;在井下巷道设置“安全文化长廊”,LED屏循环播放警示标语,让“安全为天”的理念渗透到每个作业环节。
为让安全意识深入人心,工区创新推出“安全积分赛”。以班组为单位,采用积分制考核,通过劳动竞赛激发班组活力,强化安全管理意识,提升设备运行效率。这种“主动安全”文化使班组“三违”发生率同比下降68%,职工从“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
严抓现场管控:织密隐患排查防护网
凌晨2点,2-2机头的智能巡检机器人突然发出警报,监控画面显示皮带上有一根两米长的铁棍。机头岗位工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仅用5分钟便完成隐患处置。这支队伍独创“五步闭环管理法”:隐患排查“过筛子”、整改措施“开药方”、过程监督“钉钉子”、验收考核“动真格”、经验总结“建档案”。在皮带机头,每台设备都贴着专属二维码,扫码即可查看“健康档案”——包含检修记录、故障图谱等多项数据,实现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
现场作业的标准化管理同样严苛。班组将操作流程制成“可视化指导手册”,用漫画图解关键步骤和风险点。在设备检修区,工具按“九宫格”定位摆放,螺栓拧紧力矩用色标区分,连抹布折叠尺寸都精确到厘米。“别小看这些细节,去年我们通过规范工具收纳,避免了两起因扳手遗落导致的设备损坏。”副班长刘长春指着工具柜介绍。这种精益化管理使设备故障率下降45%,维修成本节约20万元。
温情管理润心:共筑安全共同体
班组工作室的“亲情墙”上,贴满职工家属的安全寄语:“爸爸,你的平安是我最好的礼物”“老公,每天等你回家吃饭”。这种柔性管理渗透在细节中:设立的“家庭联络员”定期走访职工家庭,化解后顾之忧;为夜班职工准备“暖心夜宵”,在井口设置“亲情候车室”,让家属通过视频与职工通话。
这种温情化作守护安全的凝聚力。当新职工李帅因操作失误导致设备停机时,班组没有简单处罚,而是启动“1+3帮扶机制”:1名技术师傅带教实操,3名同事分享成长经历。三个月后,李帅发明的“防误操作联锁装置”在全矿推广。“在这里,安全不是冷冰冰的考核,而是带着温度的责任传递。”
创新驱动发展:科技赋能安全新高度
在智能矿山建设浪潮中,班组积极探索新技术应用。他们研发的“皮带跑偏智能预警系统”通过AI视觉识别,提前30分钟预警跑偏风险;与高校合作开发的“设备健康预测模型”,可精准预测设备故障,将计划外停机时间减少70%。
“过去巡检靠腿跑,现在巡检靠数据。”班长张刚指着智能管控平台介绍。平台实时显示设备运行参数、人员定位、隐患分布等信息,实现“一张图”管控。班组还建立“安全创新工作室”,鼓励职工参与小改小革,一季度以来完成技术革新12项,创造经济效益超50万元。
站在新起点:永不停歇的安全马拉松
站在智能矿山的新起点,机运工区的“安全卫士”们仍在深耕他们的“责任田”。班长张刚的工作笔记扉页上,写着班组的安全哲学:“安全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永不停歇的马拉松。”巷道深处,智能巡检机器人的蓝光扫过锃亮的设备,皮带运输的轰鸣声仿佛在诉说:在这片用责任浇灌的“土地”上,安全之树必将常青。
未来,他们将继续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用创新和坚守守护矿井安全,让“安全卫士”的旗帜在千米井下高高飘扬。